省级瑰宝崇福堂收藏艺术报—中国书画名家作品网上交流,名家字画,中国书画,书画资讯,名家视频,书画名家,书画展厅,扇载翰墨,名作鉴赏,名家专栏,书画论坛,书画讲堂,书画故事,个人网展,拍卖资讯,名家专访,画廊推荐,书画评论,书画博客最新书画资讯,研究鉴赏收藏,中国美协,中国书协,刘大为,刘文西,孙伯翔,方增先,沃兴华,萧云儒,江淳,古玩,古董,蒋为民,李德西,林岫,张省,肖峰,张惠臣,张希和,博物馆,古玩城,为中国书画名家提供展示平台的专业网站。
欢迎来到《收藏艺术报网》--文化交流汇高朋集思广益 艺术展示迎雅士博古通今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电子报刊
网站首页  |  焦点新闻  |  视频访谈  |  名家列表  |  在线展厅  |  收藏鉴赏  |  推荐名家  |  文物古迹  |  诗词歌赋
盆景奇石  |  良水之源  |  名家网展  |  艺术评论  |  名家专访  |  画廊藏馆  |  书画鉴赏  |  关于我们  |  海西文化
诚徵灵化
焦点收藏 | 专题报道 | 藏珍鉴宝 | 企业文化 | 弘农杨氏 | 圣王文化 |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物古迹 > 正文
省级瑰宝崇福堂
发布者:本站 发布时间:2025-02-23 08:14:42 阅读:19982次 来源:收藏艺术报网 双击自动滚屏

 省级瑰宝——平和九峰崇福堂
   杨子艺

        头戴金盔身披龙袍圣驾崇山显赫,
        足跨淝水手击强秦叔侄福地英灵。

        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闽南平和九峰这片钟灵毓秀之地,崇福堂拔地而起,宛如一座从岁月深处走来的时光丰碑,散发着无可比拟的历史光辉与醇厚悠长的文化魅力。它恰似一颗被岁月长河精心打磨的明珠,稳稳镶嵌在这片土地上,不只是一方百姓心灵深处最为虔诚的信仰栖息之所,更是一座默默承载着数百年风云变幻、人文轶事的鲜活艺术殿堂。如今,身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崇福堂凭借其独树一帜的风姿,于时光的洪流中,持续闪耀着迷人且独特的光彩 。
一、古韵今辉的全景风貌
        踏入崇福堂,仿若步入一座闽南传统庙宇布局的经典范式。两落带两廊房的精巧架构,将前殿、天井、主殿与庑廊有序串联。前殿地势稍低,檐角微微低垂,恰似一位谦卑恭顺的侍者,以诚挚之态迎接着四方香客与八方游人;相较之下,主殿则高大巍峨,飞檐斗拱直插云霄,威严庄重的气势犹如坐镇一方的王者,深情俯瞰着这片滋养它的土地。这般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布局,营造出层次分明又规整大气的空间架构,宛如一部凝固在砖石木瓦间的宏大乐章,每一处细微的布局,皆精准契合传统建筑美学的和谐韵律,让人不禁为古人巧夺天工的匠心与超凡卓绝的智慧由衷赞叹。

崇福堂王公{淝水之战}

       抬眼望去,其屋顶形态堪称闽南建筑立面风格的杰出典范。屋面的屋脊线条仿若灵动跳跃的游龙,在澄澈的天际间自在蜿蜒、穿梭游走,曲线顺滑流畅,毫无凝滞与突兀之感。起翘之处,轻盈灵动,好似蓄势待发的飞鸟,下一秒便要振翅高飞,直入九霄云外。建筑巧妙融合悬山顶与歇山顶两种形式,前殿明间内凹,呈仪门建制,简约古朴的悬山顶,尽显质朴纯真之美,毫无矫揉造作之态;而主殿以单檐歇山顶的庄重之姿示人,层层叠叠的飞檐斗拱,在日光的轻抚下,投下一片片斑驳陆离的光影,威严与华丽之感扑面而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古人登峰造极的建筑技艺与别具一格、超凡脱俗的审美意趣。

       踱步进入堂内,刹那间,仿若穿越时空的隧道,一头扎进历史的深邃长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重修崇福堂》碑记,静静伫立在堂内一隅,碑上的文字古朴苍劲,历经岁月的侵蚀与打磨,却依旧清晰可辨,恰似一位位沉默寡言却洞悉世事的史官,用无声的文字,细细讲述着往昔修缮时的艰辛不易与动人故事;咸丰三年(1853年)的饕餮纹双耳四兽足石香炉,静静矗立,庄重肃穆之感扑面而来,炉身上的饕餮纹,虽饱受岁月的无情摩挲,却依旧散发着神秘而深邃的气息,仿佛在向每一位到访者,低声倾诉那段被岁月尘封的过往;四块清代木匾额高悬堂顶,它们承载着先辈们的荣耀与对后世的殷切期许,每一块匾额背后,或许都隐匿着一段可歌可泣、令人动容的家族奋斗史,亦或是流传于当地的动人佳话。堂内墙壁上,生死轮回及二十四孝图以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的画技呈现,每一笔勾勒、每一划描摹,都饱含着古人对道德伦理的深刻尊崇与对生命意义的不懈探寻,为这座古老庙宇增添了一抹浓郁醇厚、令人沉醉的人文底蕴,让每一位驻足欣赏的人,都不由自主地陷入对历史、对人生的深深沉思 。

709

二、悠悠岁月的传奇典故
       崇福堂的始建传说,在当地口口相传,宛如一首首古老而神秘的歌谣,为这座庙宇蒙上了一层若隐若现的神秘面纱。一种说法称,它最初由一位姓罗的将军始建,得名罗寨庵。遥想当年,这位将军或许曾在此地驻守,目睹百姓饱受生活的磨难,心怀悲悯,为庇佑一方安宁,毅然决定兴建这座庙宇,为百姓带来心灵的慰藉与希望;另一种说法则是,此地曾为罗氏族人聚居的祠堂。罗氏先人作为陈元光将军部下,背井离乡,跋山涉水,携带谢安香火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定居。他们对东晋名相谢安满怀敬仰之情,遂在祠堂内设立谢安像,供族人朝拜。自此,崇福堂开启了它独特的信仰传承之旅,深深扎根于当地百姓的心中,成为他们心灵的避风港与精神的坚实支柱 。

        崇福堂主祀谢王,即东晋名相谢安。围绕着谢安,衍生出一段饶有趣味、别具一格的祭祀习俗,宛如一颗独特的文化种子,在岁月的精心浇灌与滋养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代代相传。传说谢安是因鸡骨头噎死,故而在祭祀谢王时,人们心怀敬重与悲悯,每一个举动都饱含着对先贤的尊崇,不忍以鸡作为祭品,生怕不慎勾起那段令人惋惜、痛心的往事;另一种说法更为传奇,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雄鸡显灵,提前高声报晓,使得晋兵能够提前整军出发,抢占先机,在战场上一举打败秦兵,成功扭转乾坤、改写战局。后人为感恩雄鸡报晓之功,“祀王者,不敢荐鸡”的习俗便如同接力棒一般,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延续至今,成为崇福堂独特文化符号中极为关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位前来祭祀或参观的人,都能在这一独特习俗中,真切感受到这份跨越千年的独特文化魅力,体悟到先辈们对信仰的坚守与对感恩之情的执着传承 。

三、岁月沉淀的修缮历程

三、岁月沉淀的修缮历程
       崇福堂始建于元代,自诞生的那一刻起,便如同一颗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种子,深深扎根于当地百姓的心田,承载着他们的信仰与祈愿,在这片土地上顽强生长。明洪武四年(1371年),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经济逐步繁荣,民众的信仰需求愈发强烈,崇福堂迎来了它的首次扩建。彼时,能工巧匠们汇聚于此,凭借着精湛的技艺与满腔的热忱,辛勤劳作。在他们的精心打造下,崇福堂规模进一步扩大,建筑形制也愈发完善,从最初略显简陋的雏形,逐渐蜕变成为一座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庙宇,为更多虔诚的信徒提供了一个更为庄严、神圣的朝拜场所,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寄托需求 。
        此后,在清康熙、嘉庆等朝代,崇福堂又多次进行重修。每一次修缮,都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是对先辈们智慧与心血的虔诚传承与悉心守护。工匠们怀着敬畏之心,精心呵护着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他们用手中的工具,赋予这座古老庙宇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它在岁月的无情洗礼与风雨的肆意侵袭下,始终屹立不倒,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坚固象征,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 。
        2018年9月7日,对于崇福堂而言,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天。这一天,它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其悠久历史价值、深厚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与充分肯定,更是为现代社会赋予了一份沉甸甸、不容有失的神圣使命——保护传承好这份珍贵无比的历史文化遗产。2024年7月23日,新一轮修缮工程正式启动,在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精妙融合下,旨在让崇福堂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重焕耀眼光彩,以更加崭新、完美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将这份跨越数百年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毫发无损地传承给后世子孙,让它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持续闪耀,永不落幕 。

        平和九峰崇福堂,这座省级文物,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动人的历史典故和波折的修缮历程,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牢牢镶嵌在闽南文化的宝库之中,持续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它吸引着无数人慕名前来,探寻其背后的故事,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真切地触摸到岁月沉淀的厚重质感,感受历史与现实交织碰撞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深刻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为绚烂的光彩 。
       古邑平和,崇福堂、韵流今古。观旧制,两廊双落,殿庭严序。脊线飘悠姿若舞,顶檐交错情如诉。忆昔时、始建有传闻,传奇著。
        罗氏事,云烟渡。安公祀,遗风驻。叹千年兴废,几番修固。往昔辉煌凝旧匾,今朝焕彩承新护。望未来、胜景永流传,朝天赋。

                                            乙巳初春杨子艺撰于阳明古邑

崇福堂——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璀璨纽带
杨子艺

一、历史背景:根系同源的文化传承
       平和九峰崇福堂始建于元代,在漫长岁月中历经扩建与重修,承载着厚重历史。其主祀东晋名相谢安,这种信仰根源可追溯至中原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福建地区的民众大量迁徙至台湾,他们将家乡的信仰、习俗与文化带到台湾。崇福堂所代表的以谢安崇拜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也随之在海峡两岸落地生根。
        台湾早期移民多来自闽南等地,他们在新的土地上,为寻求心灵慰藉与身份认同,依循家乡庙宇形制建造寺庙,供奉相同神祇。据统计,台湾岛内与谢安信仰相关的庙宇虽数量不及妈祖等信仰广泛,但在部分地区亦有分布,且信众虔诚。这些庙宇与崇福堂在信仰脉络上一脉相承,成为两岸同根同源的有力见证。例如,在台湾某些地区的祭祀活动中,同样遵循“祀王者,不敢荐鸡”的传统,这与崇福堂的祭祀习俗高度契合,充分表明两岸在文化传承上的紧密联系

二、文化艺术交流意义:跨越海峡的心灵共鸣
 
1.信仰文化交流:凝聚两岸同胞情感
 
       崇福堂的信仰文化是连接两岸同胞情感的重要桥梁。每年崇福堂举办的大型祭祀活动,如谢安诞辰庆典等,都会吸引众多台湾信众跨海而来。他们参与到庄重的祭祀仪式中,与大陆同胞一同虔诚祭拜,感受着共同信仰带来的心灵震撼。这种共同的信仰行为,跨越了政治与地域的界限,让两岸同胞在同一神明的护佑下,找到情感的归宿与认同,强化了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
 
2.建筑艺术交流:展现传统美学魅力
 
       崇福堂的建筑融合了闽南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其独特的两落带两廊房布局、灵动的屋脊曲线、精美的飞檐斗拱以及巧妙的悬山顶与歇山顶结合方式,都是闽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台湾的传统庙宇建筑同样深受闽南建筑风格影响,在建筑布局、装饰细节等方面与崇福堂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对崇福堂建筑艺术的研究与交流,两岸建筑学者、艺术家可以深入探讨传统建筑美学在不同地域的传承与演变,促进建筑技艺的交流与创新,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例如,两岸可以联合举办传统建筑文化研讨会,以崇福堂为实例,分析建筑结构、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特色,推动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3.民俗文化交流:丰富两岸文化内涵
 
       崇福堂所蕴含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如堂内壁画所呈现的生死轮回及二十四孝图,体现了古人对道德伦理的尊崇,这与台湾民间重视孝道、传承传统道德观念的民俗文化相契合。两岸通过对这类民俗文化的交流,可以相互学习、借鉴,进一步丰富各自的文化内涵。同时,围绕崇福堂开展的民俗活动,如庙会、民俗表演等,为两岸民俗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台湾的民俗表演团队与大陆当地团队可以在活动中相互切磋技艺,展示各自的民俗文化特色,增进两岸民众对彼此民俗文化的了解与欣赏,促进民俗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古邑遗珠,崇福堂、历经风雨。忆往昔、中原根脉,渡洋东去。信仰同怀安相位,祭俗共守传今古。看海峡、两岸脉相连,情难阻。
       堂前聚,祈愿处。民俗汇,欢歌舞。叹建筑同韵,美轮堪数。艺海交融添锦绣,文化对接开新旅。望未来、携手护家珍,千秋固 。

崇福堂——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璀璨纽带

    本文共分 1 页    
上一篇: 福建诚圣莲花山
下一篇: 古韵城隍——九峰镇的历史瑰宝与文化纽带
相关新闻
·古韵城隍——九峰镇的历史瑰宝与文化纽带 [ 2025-02-23 ]
·省级瑰宝崇福堂 [ 2025-02-23 ]
·程门立雪一一道南堂 [ 2024-09-14 ]
·诚徵文化释黄鹤楼 [ 2023-08-02 ]
·开漳圣王信俗被评为第九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23-02-13 ]
·漳州古镇慈济宫‘历史传说 (丰山旧事) [ 2022-04-09 ]
·平和之美 [ 2022-02-24 ]
·记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湖宗祠 [ 2021-05-17 ]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
文物古迹
暂无内容
阅读排行
·“一带一路中国梦”世界诗书画巡回展...
·“一带一路中国梦世界诗书画巡回展暨...
·首届“连和中华——海峡两岸连氏宗亲...
·亟待保护的明代进士杨表古墓
·杨子艺与陈美祥向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
·《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书画展—...
·紫气东来闽山闽水描秀色 金鸡喜报华侨...
·一带一路中国梦中国之道文明古国文化...
最近加盟名家 更多>>
点击查看详细
陈奇
点击查看详细
张际才
点击查看详细
大土三阳
点击查看详细
施鹤平
点击查看详细
仇官有
点击查看详细
杨和岳
新作展示 更多>>

活画大师吴增山水

活画大师吴增山水

徐三庚寿山芙蓉石印章“雪腾”

黄龙玉仙翁

和田玉貔貅

寿山石财神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本站介绍 | 艺术顾问 | 在线交流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2012-2020 版权所有@ 漳州市芗城区聚艺轩书画店 Allcopyright (C)《收藏艺术报》 手机:13960023288 电话:0592-5607266
主管:收藏艺术报 总编辑:杨子艺 地址:厦门市芙蓉苑嘉园路191--101焦点收藏 闽ICP备18004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