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多元 求同存异 共谱杨族姓源研究新编章收藏艺术报—中国书画名家作品网上交流,名家字画,中国书画,书画资讯,名家视频,书画名家,书画展厅,扇载翰墨,名作鉴赏,名家专栏,书画论坛,书画讲堂,书画故事,个人网展,拍卖资讯,名家专访,画廊推荐,书画评论,书画博客最新书画资讯,研究鉴赏收藏,中国美协,中国书协,刘大为,刘文西,孙伯翔,方增先,沃兴华,萧云儒,江淳,古玩,古董,蒋为民,李德西,林岫,张省,肖峰,张惠臣,张希和,博物馆,古玩城,为中国书画名家提供展示平台的专业网站。
欢迎来到《收藏艺术报网》--文化交流汇高朋集思广益 艺术展示迎雅士博古通今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电子报刊
网站首页  |  焦点新闻  |  视频访谈  |  名家列表  |  在线展厅  |  收藏鉴赏  |  推荐名家  |  文物古迹  |  诗词歌赋
盆景奇石  |  良水之源  |  名家网展  |  艺术评论  |  名家专访  |  画廊藏馆  |  书画鉴赏  |  关于我们  |  海西文化
诚徵灵化
焦点收藏 | 专题报道 | 藏珍鉴宝 | 企业文化 | 弘农杨氏 | 圣王文化 |
您的位置:首页 > 弘农杨氏 > 正文
一体多元 求同存异 共谱杨族姓源研究新编章
发布者:本站 发布时间:2022-02-17 17:45:18 阅读:23141次 来源:收藏艺术报网 双击自动滚屏
弘农杨氏
 
一体多元  求同存异  共谱杨族姓源研究新编章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弘农杨氏家族是一个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文化底蕴深厚的人口大族;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忠贞爱国,清白传家光荣传统,对国家民族有过重大贡献的群体。对于其辉煌、绚丽、悲壮的历史及其丰功伟业、文化风采,前贤已作过许多精湛的研究,留有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然而,对于本族的姓源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一些市井村落谱牒中,族源不明,世系不清,移花接木,攀龙附凤,斩腰砍脚,以假乱真等现象仍屡见不鲜。这是我辈子孙的一大憾事。本谱主编谨以正史记载和近年地下发掘所得的考古成果为主要依据,对华夏杨氏的姓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全族杨氏同胞讨论。
(一)追本溯源仰轩辕
    杨氏家族不论何地何族何支,历来均共尊人文初祖黄帝轩辕氏为本族的共祖和远祖,确认自己是炎黄二帝中的黄帝一脉。
    黄帝是我国上古时代西北黄土高原的一位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国语·晋语四》称:“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谓:“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因发祥于姬水(今陕西北部)一带,故姓姬。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帝战胜了炎帝和其他一些氏族部落,融合统一了西北、华北、中原各族,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并总结发展了先民的生产斗争成果,教民建屋宇、植农桑、作舟车、制衣服、创文字、行历法,结束了上古蒙昧时代,开启了华夏文明社会的新纪元,因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亦为各姓氏的共祖和远祖。
然而,杨姓与轩辕黄帝究竟有无血缘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这有如下原始史料为证。其一:《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索隐》:“国语”胥臣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葳、任、荀、僖、姑、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又云‘青阳与苍林为姬姓’。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云:“杨氏为周王所封,系黄帝后裔。”《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称:“霍、杨、韩、魏皆姬姓也,而晋灭之。”由此说明:姬姓为黄帝衍生的首姓,而杨又是由姬姓派生而来。其二:据《史记·三代世系表》: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禹即为夏之祖;黄帝另一子曰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即高辛氏),高辛生契,契即“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那位商之祖;高辛另一子名弃(又名后稷),即为帝喾高辛氏元妃姜嫄“履大人迹”受孕后所生的周始祖,而其所传十四世孙西伯昌即为周文王,也就是其后开启武王、成王、叔虞至我们杨氏这一支的渊源和起点。因而我们确认本族是轩辕黄帝嫡传苗裔,是毋庸置疑的。
(二)桐叶封弟是杨姓受姓的重要契机
    在杨氏先人由姬姓母体向杨姓转化的过程中,“桐叶封弟”是由黄帝与周天子的姬姓向杨姓过渡的一个重要契机和环节,而唐叔虞则是其中的一位关键人物。《史记,晋世家》载:“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唐叔子燮,是为晋侯”。后来,叔虞及其长子燮在此方土地上生息繁衍,垦殖征战,把国家(唐、晋)治理得很好,成为捍卫周王朝的东方屏障。
随着岁月的推移和人世沧桑,若干年后,杨姓家族也就从叔虞姬姓家族的母体内孕育、衍化出来。因此,我们确认叔虞是弘农杨氏的鼻祖。以其后长期被祀奉于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内的叔虞生母邑姜(周武王后)为我族的“圣母”。
(三)多难兴邦出杨姓
    叔虞封唐虽然给周武王、成王的姬姓向后来的杨姓过渡提供了一次机遇,架起了一座引桥,然而杨姓从姬姓母体中孕育、衍化、成形、脱胎、剥离,却经历过数百年悲欢离合,生死挣扎的过程,她(杨姓家族)宛如一个苦命乏嗣人家的后代,是经过无数次流产、难产、早产、早夭,才侥幸得以存活下来的。
杨家先人得姓,并非如同周天子的一些近亲贵族功臣那样,在周初大封建那样的政治环境中由周公直接颁布封地和爵位而来,也没有嫡长子继承权可依,而是在叔虞受封的唐国(后改晋)的领域内,由周王或唐(晋)侯临时赏赐给的一块小地盘或小封号爵位,并且迭遭内忧外患,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才得以安身立命的,这有如下一些史实。
    1.早在周朝建国前,山西洪洞县东南范村附近就有一个由商代所建的一个小诸侯国昜国。武王灭商后,这个“昜国”即改姓换主。
    2.西周初,晋国地盘内的昜国(即古杨国),为姞姓杨国所取代。
    3.大约在周宣王后期,姞姓杨国被周宣王所兼并;周宣王42年(公元前786年)其地被封予其子尚父,成为姬姓杨国。
    4.尚父受封的杨国据传说仅存在了十多年,即在幽王末年犬戎之难中伴随西周灭亡而失国。平王东迁后,曾复封宣王曾孙为杨侯,复其国,但无奈仅存三世,至公元前678年,又被曲沃武公(即晋武公)所兼并。
    5.公元前五世纪(约晋平公时期)春秋中期前(557-532年),古杨国成了晋国羊舌大夫的封邑,其中平阳杨氏县成为叔向(羊舌肸)的食邑,叔向以邑为氏,但好景不长,大约仅过了二、三十年,公元前514年(《左传》昭公28年),羊舌肸子杨食我,即因“党于祁盈”,受祁盈案牵连而被杀,叔向子孙逃于华阴仙峪。
以上史实说明,从商末周初到春秋时期,先后曾有五、六批人次都曾被封为杨侯或食邑于杨邑,但均因朝代更替或外族入侵,内部兼并而夭折,未能取得成功,这是杨氏发展史上的大悲剧。直到过后若干代,他们的子孙痛定思痛,发思古之幽情,力图存亡继绝,重建家业,缅怀自己祖根祖源时,才提出各自的版本,这也就成为杨氏姓源一体多元的重要缘由。
(四)古杨国——弘农杨氏最早的苗圃和家园
    中华民族各家族的得姓,有以始祖生地为姓,以图腾崇拜为姓,以所任官职为姓,以出生时的天象祥瑞为姓等,而在杨氏肇源及早期发展史上,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现象,即所有受姓开基发脉的活动,都主要是以古杨国为基地和舞台上演的;历代杨侯的兴亡和更替,都是在这里发生的。从商代的古杨国到周初的姞姓杨国直至杨肸食邑的杨邑,都没有一个脱离过这里。自古至今,所有杨姓人不论何支何系何派,也不论属何郡望堂号,都把这里看作自己最初的苗圃和魂牵梦萦的家园。
    古杨国地处今晋西南临汾盆地北端的山西洪洞县东南十八华里的范村、安乐村、敬村之间。这里自古生长着茂盛的杨柳,《诗经》中还留有当年周公东征时所经历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返矣,雨雪霏霏”情景的生动写照。据本谱编辑部于2005年派出的采编人员杨国武实地踏查及当地地方志记述,古杨国为商周时期所建的一个小诸侯国,今其周围尚留有多处仰韶文化遗址。周灭商后所建的杨国故城遗址尚依稀可辨。又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原主任杨升南先生考证,其地在殷商时期就有过一个名为“昜”的伯爵诸侯国,昜伯的名称在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文里曾多次出现。然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伴随着武王灭商的朝代更替,原先那个没有偏旁的昜国,也为西周时期建立的带木字偏旁的杨国所取代。1993年,于山西曲沃考古发现的晋国国君邦父及其夫人杨姞墓中出土的一对青铜圆壶上铸的“杨姞作羞醴壶永实用”九字铭文得到证实。据专家论证,这位杨姞是西周中后期从古杨国嫁给晋国国君邦父的一位姞姓女儿,而这一对铜壶则是她的陪嫁品。由此就可证明,尽管江山易主,人世沧桑,但古杨国的地名和体制到西周时一直没有变。
    尤其令人惊讶的是2003年1月19日,陕西眉县杨家村五位农民挖土时所发现的一批青铜器中,有“余肇建长父侯于杨,余令女奠长父。休。女克莫于厥师”等二百八十字的铭文铜器一件。据专家研究解读,此一铭文是记载周宣王封其子尚父(即长父)于杨国为侯的史实,这则铭文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下)》所云:“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的说法相合,周宣王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827至前783年,封其子尚父为杨侯时间约为周宣王励志中兴、国力渐强的时期,这又足以证明此时姞姓杨国已被姬姓杨国所取代。然而古杨国的地盘却依然存在。尚父可能是姬姓杨国最早的一位杨侯,如果是以国或以邑为姓,则尚父是由姬姓向杨姓转化的一位最早最有权威的钦命受姓之祖。
    奠定在山西临汾地盘上的这处幅圆不大的古杨国,虽时越数千年,世殊事易,人世沧桑,朝代经过多少次更替,但她始终与杨姓结下不解之缘,她永远铭刻在杨姓子孙的心中。这就标志着古杨国的命运与杨氏的命运是紧紧联在一起的,这也是杨氏家族生存发展中的一个稳定不变的地缘关系条件。
(五)伯侨是杨姓的血缘始祖
    究竟谁是我们杨姓的受姓始祖(或称第一代祖)?这是寻根溯源的一个首要问题,是根本的根本。古往今来,各地杨氏人和学者专家都已作过许多研究和探讨,提出过多种不同的说法和主张。经筛选,目前大致有尚父说、杨杼说、伯侨说、杨肸说、杨章说、杨敞说、杨石说等多种,而其主要标准是这些人都曾封过侯或受赐食邑。而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升南先生更以其严谨的学风和大量史实,论证历史上最准确、最权威的弘农杨姓受姓始祖是春秋时期的羊舌肸(后改杨肸),并指出伯侨并不姓杨,他同时对伯侨的身世、出处提出了不少疑问,故认定他不能列于受姓始祖之列。对此,我们是赞赏的,但并不完全赞同。我们认为,判定谁是本姓本宗的始祖,最主要最根本的标准和依据是血缘关系,而不必拘泥于姓什么;在杨氏是由姬姓衍化派生的过程中,姓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姓与氏先秦时期作用不同,但受封为侯或受赐食邑后,便以国为姓或以邑为姓,此时倘仍说这个姓不是“姓”,这就实难令人理解了;何况至秦汉开始姓与氏已合而为一,在这种条件下,界定姓姬还是姓杨是很难的,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而,我们从杨升南文章中,特别关注的是他的如下一个结论和命题:即“伯侨是杨姓的血缘始祖”。
    上文已经提到,我们杨氏家族的形成发展是多灾多难,艰难曲折的;它的构成是一体多元的,是在内忧外患中经过许多磨难和考验,才相互融合而成的。应当认定,上文所述的商代杨国和西周以杨姞为代表的姞姓杨国,以尚父为表征的姬姓杨国的先人都是我们的先祖,他们都在杨姓家族的形成和融合的接力赛中,跑过了一段途程,但都因内忧外患而中途受挫,没有到达终点而未能成为我们今日杨姓统一稳定的血缘之祖。例如:周宣王少子尚父就血缘而言,是属于周武王嫡长子成王姬发的嫡系后裔,从政治上看,又由王命受封为杨侯,且又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正史典籍为据,本来是最有资格最具有权威成为杨姓最高受姓始祖的。可惜据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讲:“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为杨侯,幽王犬戎之难,杨侯失国。”(按犬戎之难发生在公元前771年,即周幽王11年,当时,周幽王昏庸,沉迷于酒色,朝政腐败,引起国内外各种矛盾激化,申侯遂联合西夷及犬戎,举兵攻周,掠京,掳褒姒[幽王宠妃],杀幽王于骊山下,西周亡,尚父亦遭难失国,其子孙及其族人四出逃亡,不知所终,也未给后世留下任何谱系资料。虽然据唐代林宾《元和姓篡》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还曾提到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犬戎之乱平,建东周王朝,平王复封宣王曾孙为杨候,复其国,无奈仅传三世至前678年又为曲沃武公[即晋武公]所兼并)。以致上述宣王、平王两次所封的杨侯很快就消亡了,都未能完成从血缘上承传杨氏源流血脉的任务,所以都役有资格担当杨姓血缘始祖,尔后这个任务就不得不落到伯侨公的身上。
    关于伯侨的出处及其家世,史书上有很多的记述。汉扬雄《反离骚》有云:“灵宗初谍伯侨兮,流于末之杨侯。”东汉人班固的《汉书·扬雄传》亦称“扬雄……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初唐文坛四杰之一的杨炯在《伯父杨去溢墓志铭》中也说:“叔虞建国,天赐之唐,伯侨受氏,食釆于杨。”唐玄宗御制《杨珣碑》更曰:“叔虞剪圭自周封,伯侨食采受邑封”,这些有权威的古人都把他看作和叔虞前后相继,地位相当的杨氏里程碑的代表人物,怎能说伯侨受姓食采于杨无历史根据或有也不算数呢?
    特别值得我辈后人重视的是北宋史学家欧阳修在其所编撰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系统完整地阐明了伯侨在杨氏家族中的承前启后,存亡续绝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一云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一曰铜鞮,二曰杨氏,三曰平阳。突生职,职五子:赤、肸、鲋、虎、季夙。赤字伯华,为铜鞮大夫,生子容。肸字叔向,亦曰叔誉;鲋字叔鱼;虎字叔罢,号‘羊舌四族’。叔向,晋太傅,食采杨氏,其地平阳杨氏县是也。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号曰杨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峪,遂居华阴。”北宋杨偕《杨氏新昌谱后序》曰:“杨氏本姬姓也,周世子叔虞之后。宣王时封其子尚父为杨侯,因命氏焉,其后为晋所并。而武公之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突生职,职为羊舌大夫。职生四子……叔向之子孙曰季夙,曰道,逃居华山仙峪,遂为华阴杨氏。”这些阐述都出自历代一些著名学者、史学家的笔下,如认为其中或有不确、不详、不足尚可,但认为完全没有根据而否定,则是没有道理的。据这两则文字,按目前各方所能拿出的史料证据,本谱同仁认为以伯侨为弘农杨氏的血缘始祖,是最确切、最有说服力的。此外,我们尚须补充强调以下几点:
    1周宣王、平王两次所封的杨侯,不论是一封也好,二封也好,但要称是始祖,最基本的条件是都必须拿出源流谱系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但他们既因外族入侵及本族内斗为时短暂迅即失国,子孙逃散,没有留下任何源流世系资料,那么世人又凭什么认定他是杨姓始祖呢?他们当然也就失去了成为杨姓始祖的机会和资格,这个机会和资格也只有让给伯侨了。
    2杨升南先生依据《左传》等重要文献资料认定叔向食采于杨,这与他认定杨氏得姓应从杨肸即叔向算起,认伯侨为杨姓血缘始祖是不矛盾的。因为伯侨是叔向的高祖,叔向是伯侨的嫡传玄孙,从中华民族的人伦观念上讲,慎终追远,饮水思源,历来都有追封的习惯,如姬昌,季历,古公亶父与孟津之战、武王灭殷均无直接关系,但武王即位后不仅尊西伯昌为文王,季历为王季,且尊古公亶父为太王。隋文帝登基后,不是也追封其父杨忠为元武皇帝吗?何况不少历史文献中,也有伯侨“以支庶食采于晋之杨。”“伯侨受氏食采于杨”等说法。
    3我族各地民间族谱家乘中,奉伯侨公为杨姓始祖者,比比皆是,占压倒优势,这几乎已成为定论,但早自唐代开始,就迭有历史文献为凭,这是不宜轻易推翻的。
    据上引历史文献资料,我们认为,伯侨不但是本支杨姓的血缘始祖,而且是承传接续本支杨氏血脉,使之最终完成杨氏受姓开宗使命的祖宗,是值得后人特别珍视景仰的。
(六)西岳华山是杨氏的再生地
    羊舌家族在晋国的政治舞台上驰骋了近一百六十余年,不料到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一场横祸却突然落到了其家族的头上。事情的导因是晋国大夫祁盈的家臣祁腾、乌臧淫乱腐败,祁盈将其拘捕法办,而罪犯却恶人先告状,贿赂权臣向晋顷公诬告祁盈有“犯上作乱的野心”,顷公即将其抓捕。祁盈的家臣对此不平,即动手杀了那两个淫乱腐败之人。此事为朝中一些早就欲削弱晋公室,剪除其枝叶的“六卿”(即韩、赵、魏、范、中行、智等六大宗室)所利用,借题发挥,捕杀了祁氏及平时与其关系密切的杨食我,使羊舌氏、祁氏二族罹减族之祸,被屠杀数百人,瓜分了铜鞑、杨氏、平阳三县。这是杨氏受姓后首次遇到的一起特大冤案和灾难。幸存的少数子孙及亲属,被迫纷纷逃往他乡,其中一支逃到华山仙峪韬光晦迹,隐姓埋名隐藏下来,使杨氏的血脉才不至断绝。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杨肸的劫后子遗在华山仙峪的深山老林中不知度过了多少艰难岁月,又逐渐甦生与生根发脉,孕育出杨道、杨忠、杨业、杨赞、杨祺、杨羡、杨惠、杨元、杨志等十多代后裔。他们从野老、山民、猎户、樵夫的身份逐渐挨近村落,走向市井,当上杂役、小吏、百工,直至战国末期,伯侨公十六世孙、才志不凡的杨章公出,才率领其子侄落籍于华山脚下的原魏国阴晋邑境内(今华阴市东宫村)购置田产,重建家业;并世代尚武,金戈铁马,逐鹿中原,参加了统一中国的征战。章公本人曾任秦惠文王的左庶长,为秦击楚立下了赫赫战功,其子苞、朗、款,分别任韩襄王将、秦将、秦上卿;其孙硕,有八子,除一子为秦将,因兵败被杀外,余均从沛公刘邦征伐,为助汉击败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硕六子喜,因从灌婴诛杀项羽有功,封天水赤泉侯,连同其后裔杨敷、杨胤、杨敞共四代以在西岳华山为安身立命之地,大显身手,建功立业,西岳华山也就因此成为杨氏的祖山,华阴遂成为杨氏的再生地。汉武帝元鼎三年,朝廷在河南灵宝市函谷关置弘农郡,从此杨氏有了钦定的郡望。迨东汉和帝、安帝之世,华阴关西夫子杨伯起出,立四知堂,倡清白传家,偕子秉孙赐曾孙彪蝉联四世太尉,遂成为我国历史上备受世人尊敬的显祖。
(七)求同存异均以关西夫子杨震公为本族开宗发脉第一代祖
    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随着各地杨氏宗亲对族史研究讨论的不断深化,各方对我族祖根族源的认识已渐趋融合一致,原有的分岐和争论已大为缩小,目前分歧其实只有杨杼说与伯侨说(含杨肸说)两种主张。其中杨杼说能提出一定论点论据参加争鸣者,仅有广东丰顺、梅州、重庆等地极少几位论者。对于他们勇于探索,乐于坦陈自己观点的精神,我们是敬佩和赞赏的。我们非常理解这些族老宗长坚持要以“杨杼”为杨氏最高最早“大太祖”(始祖)的本意,也许是认为杨姓受姓的年代越早越光荣,越有面子。其出发点是出于尊祖敬宗、爱族爱宗。但请恕我们直言,这种想法和企求是不可能达到的,原因是他们的一些想法与做法存在着如下一些致命的弱点。
    1目前他们都未能从正史或地下考古发掘所得的实物资料中。提供任何一条与杨杼其人有关的确凿证据。
    2迄今为止,主张杨杼说者,对自己所编排的杨杼谱系资料及其相关链接中的人物、事状、官职,不但绝大多数于史无据,且生卒地点、时间多属子虚乌有,为考古学家、历史地理学家、民俗学家等所质疑。打官司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讨论问题、学术争鸣也同样要以史为依据,以理服人。没有事实根据,空对空搞逻辑推理,是毫无作用的。
    3有人为了替自己的观点主张撑腰,曾竭力宣称杨时公、万里公、文富公、士奇公等均曾在自己所书写的谱序或文章中讲过“杼公”是杨氏大太祖。经我们反复查找,此说太谬,上述列祖论著中从未见片言只语有这种说法。
    4以“杼公”为杨姓“大太祖”的说法,近十年来在我国大陆及海外有不断扩大和蔓延之势,主要原因,是个别人有意炒作或借代人修谱之机贩假误导,制造混乱。据江西泰和一位杨士奇的后裔说,他们的族谱原先是以伯侨、杨震公为始祖的,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古夜郎国有人却以杨氏正宗苗裔并掌握有祖传秘方(谱系)自翊,自告奋勇代他们修家谱,强给该谱安上一个以杨杼为始祖的谱头,当地宗亲至今还追悔莫及。
    5“杨杼之说”大约是清代后期由我国南方某地个别族谱修撰者炒作误导的,以后更以讹传讹,肆意扩散,添枝加叶,并抄传至海外。据悉梅州有部以清同治年间杨锦湘公手抄本木刻的《杨氏续修族谱》,一向被视为梅州杨氏和《丰顺绵基族谱》的正宗蓝本。此木刻本为自杼公至70世祖的谱文,但至今仅剩27×42公分的书稿24面,仅有13代至55代先人的名字。其中世系错乱,不但没有杼公之名,各代祖宗均无生卒年的记载。丰顺杨兴韶先生曾在此残谱封面上亲笔批注云:“清同治后众多的续修谱者自行加上的生卒时间,多有不确切,更不能作为世系承接的推论依据。”由此看出,对我族祖源问题,一些地方的确存在一些胡编乱造的混乱现象,现在当是认真清理的时候了。
    6一些“杼系”族谱中,对杨家历史不但毫无所知,且毫不在乎恣意编造瞎说:“杨杼即是尚父”、“杨杼就是叔虞”。既然如此,又何必强要另立旗号,把杨族祖源的光环戴到杨杼的头上呢?
    7力主以“杼公”为“杨氏大太祖”的族友,无一不自承杼公本人或其后代因“阵亡”而无后,以至于“王”(周宣)不忍绝其后,而三番两次替他找继承人.甚至出现过一椿远胜今世“跨国捐骨髓救人”,为杨家承接后代的大悲大德的国际主义千古佳话。大意是说杨杼公的六世孙康公无嗣,又因当时“杨国男丁悉被犬戎掳去”,找不到继承人,皇上十分怜悯,遂于甲戌年从朝鲜“聘”得箕子十世孙绍甲为大太祖“以承其嗣”。其后宣王又“因其微弱”,更敕命他的儿子涧公(即尚父)再受封为太祖杨侯。才使杨家不至于绝种。请问世界上那会有此奇事怪事?而堂堂喏大一个杨氏家族祖上又怎会如此倒霉,一再绝子绝孙,要“出口转内销”,靠从外国引进一位最佳对像来为自己接香火呢?再说杨杼既已数代断代无嗣,也就不具备充当杨氏血缘之祖的条件和资格,人们何以又硬要把杨章、杨敞、杨震等从其本宗血脉谱系中腰斩嫁接到杼公名下,成为他的继承人呢?既然杨杼、康公、绍甲、涧公等均年寿不永,相继不幸早逝,而伯侨、杨章、杨敞,尤其是杨震却一个个多福多寿、世代簪缨、枝繁叶茂、谱系脉络分明,明明有自己的本贯本宗,怎能轻易过继接续给他人的亡灵呢?这些杨氏显祖,既然早就光昭史册,充分表明杨氏家族早就有自己的受姓始祖了,为何还要把杨氏大始祖的桂冠安在“杼公”、绍甲、涧公等几位名不见经传的太祖亡灵的头上,杨家才算有正宗合格的“大太祖”呢,真是莫名其妙,不可思议。
    综上所述,以杨杼为杨姓最早最高唯一始祖的说法,实在是毫无历史知识和科学依据的;也是不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慎终追远,注重血缘、亲缘关系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对此,本谱同仁无法苟同。我们诚恳希望持此说者的宗亲族友冷静思考,敢于正本清源,不要再盲从附和,让昔日的一些错误见解牵着鼻子走。
    万一当前有部分宗亲囿于原先的认祖归宗观念、神灵崇拜和血脉关系,思想感情上一时转不过弯来,那也没有关系,不必强求一致;我们期望大家可按多说并存、求同存异的准则处理,先从共尊关西夫子杨震公为杨氏开基发脉的一世祖人手,以逐步扩大共识,培养新知,最终达成完全一致。这样做也是有充分理由和依据,并且是有先例可循的。
    1关西夫子杨震公是杨氏家族有史以来最伟大、最崇高,政治、道德、学术文化上三位一体的伟人。(政治上四世三公,道德上清白传家,学术上经学世家)早就蠃得普世崇敬和景仰,其威望为杨杼、伯侨等所望尘莫及。
    2杨震公之前,除羊舌家族有简略谱系外,其他所有的杨氏先祖都拿不出任何谱系,唯独从杨震公开始才有完整、系统、明晰的源流世系。
    3历史上许多世家大族都因年代久远,先世源流世系湮没无闻,修谱时往往都是选一位中生代的名人为始祖编撰,如《孔子世家》谱是以孔子为起点编纂的,《紫阳朱氏建安谱》是以朱熹为座标和排头兵编修的。
    4求同存异,共以杨震公为杨氏开基发脉一世祖,是人心所向,实际上我族不少宗支早就这样做了。以往一些地方不论是持杨杼说、伯侨说或杨家将系、杨肸系的后代,在修谱、排世系时,都无一不争着把本系的谱头嫁接到杨震公的身上。千根针,万条线,都争着与杨震公链接。杨震公无须依傍其他任何家族世系均可巍然挺立,光彩照人;而其他任何房系若是不与杨震公谱系攀附链接,则均黯然失色甚至无头断脚。这就充分说明杨震公是世界各支各派杨氏家族最重要的精神纽带和血缘共同体。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堂堂正正地把杨震公列为共同的一世祖呢?请问把自己的名字与杨震公连起来,列为震公第几代孙,这比把自己与名不见经传,虚无缥渺的杨杼公的偶像捆绑在一起,盲目标榜自己为杼第xx代孙的作法相比,不知身价、含金量提高了多少倍?
    诚然,大家共尊杨震公为杨氏先祖、共祖、一世祖,并不是说杨氏族源姓源研究,从此就可以终止了,相反的却要继续加深钻研,开展讨论争鸣。大家可以在相互切磋琢磨中增进共识,加深感情,做到互利双赢,共同提高。深信随着岁月的推移和时代的进步,那时大家对祖源定能作出更加准确、完善有说服力的答案。
     “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祝愿各地杨氏同胞兄弟,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世界的进程中,更加精诚团结,奋发有为,共同谱写杨氏历史文化研究的新篇章。
弘 农 颂
中华民族屹东方,至今已有五千年。黄帝华夏尊首领,姬水为姓号轩辕。
  伯侨受封杨侯公,子贤孙贵弘农衍。征战殷纣雄风振,成王封侯伟业延。  
古之遗直杨肸公,厚德载道行事专。杨震廉洁树典范,清白传家家风奂。
大隋王朝杨坚帝,统一中国平战乱。杨广开凿大运河,疆域辽阔众民欢。
身齐律度弘四教,以德行尚宰相绾。满门英烈杨家将,报国精忠立豪轩。
 探本溯源理学创,尊师重道杨龟山。万里诗魂英灵在,三杨开泰震华坛。 
开慧刑场浩志坚,靖宇抗日敌胆寒。西安事变杨虎城,以身殉职促和谈。
改革开放实践者,尚昆白冰拓发展。利伟航天入太空,振宁科研创新篇。
古今杨氏数风流,推动历史做贡献。利国为民功勋立,积德弘道美名传。
                        庚子初春杨子艺撰杨开今书于京华
一、
 一、清康熙皇帝亲笔御书“程氏正宗”。
    二、朱熹为龟山先生遗像题词(图一画像)
       孔颜道脉,程子箴规,先生之德,百世所师。
            门下生朱熹拜赠

立 雪 程 门
求知似渴拜贤良,不畏艰辛慨而慷。立雪程门千古颂,游杨故事万年芳。
元诚宇宙凝能量,易数有无解幻方。伏羲人文行理念,苍生砺志铸华章。

    闽学鼻祖,龟山公,儒教风尚,展芳容;程门立雪,敬业精神,博古通今国学弘,敦亲睦族启后人;师传统,溯源又探本,理道颂。
    扬宗功,谋福祉,树楷模,立新风,构和谐;杨时文化大典,艺术精华书盛世,文献荣耀展风采;创伟业,携手共发展,振弘农!               
                                                      杨时文化大典出版志庆,癸已初夏,后学杨子艺敬撰
    本文共分 1 页    
上一篇: 一石多景.论道
下一篇: 许通海微雕国展作品《石上华章》
相关新闻
·弘农文化交流——梅州之行 [ 2024-04-23 ]
·世界杨氏联谊会第四届换届大会暨甲辰清明杨氏祭祖大典在陕西华阴潼关举行 [ 2024-04-15 ]
·纪念杨时诞辰970周年祭祀活动在将乐举行 [ 2023-10-31 ]
·万代师表杨时与朱熹之渊源 [ 2022-02-19 ]
·一体多元 求同存异 共谱杨族姓源研究新编章 [ 2022-02-17 ]
·廉洁奉公的明进士广西参政杨表 [ 2022-01-01 ]
·四知文化 [ 2019-01-13 ]
·平潭酒店杨氏支祠修繕竣工暨酒店杨氏族谱发行庆典在在酒店大礼堂举行 [ 2017-10-06 ]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
弘农杨氏
暂无内容
阅读排行
·“一带一路中国梦”世界诗书画巡回展...
·“一带一路中国梦世界诗书画巡回展暨...
·首届“连和中华——海峡两岸连氏宗亲...
·亟待保护的明代进士杨表古墓
·杨子艺与陈美祥向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
·《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书画展—...
·紫气东来闽山闽水描秀色 金鸡喜报华侨...
·一带一路中国梦中国之道文明古国文化...
最近加盟名家 更多>>
点击查看详细
陈奇
点击查看详细
张际才
点击查看详细
大土三阳
点击查看详细
施鹤平
点击查看详细
仇官有
点击查看详细
杨和岳
新作展示 更多>>

活画大师吴增山水

活画大师吴增山水

徐三庚寿山芙蓉石印章“雪腾”

黄龙玉仙翁

和田玉貔貅

寿山石财神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本站介绍 | 艺术顾问 | 在线交流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2012-2020 版权所有@ 漳州市芗城区聚艺轩书画店 Allcopyright (C)《收藏艺术报》 手机:13960023288 电话:0592-5607266
主管:收藏艺术报 总编辑:杨子艺 地址:厦门市芙蓉苑嘉园路191--101焦点收藏 闽ICP备18004056号-1